皮膚過敏日常建議
2005年6月28日,WAO聯合各國變態(tài)反應機構共同發(fā)起了對抗過敏性疾病的全球倡議,將每年的7月8日定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旨在通過增強全民對過敏性疾病的認識,共同來預防過敏反應及過敏性哮喘。
皮膚過敏是一種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其發(fā)病原因包括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內在因素為接觸過敏原后,過敏原作為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抗原抗體相互作用,引起皮膚出現紅斑、丘疹、風團等。外在因素包括接觸的粉塵、花粉、異種蛋白或化學物質等。皮膚過敏反應的主要癥狀是瘙癢。在治療時首先要尋找外在因素,盡量避免接觸引起過敏的物質。對局部皮膚病變可用適當的外用藥物治療。對內因要采取抗過敏治療,如抗過敏的口服藥物或激素類藥物等。
過敏性疾病是個統(tǒng)稱,發(fā)生部位不同,癥狀有較大差異,原因也因人而異。
呼吸系統(tǒng)過敏:包括過敏性鼻炎、過敏性氣管炎、過敏性哮喘等,主要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流眼淚、鼻子發(fā)癢、喘息、憋氣……
皮膚過敏:有濕疹、藥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等,表現為各類皮疹,大多具有紅、腫、癢的特點。
眼睛過敏:可引起過敏性結膜炎,眼睛會紅腫、發(fā)癢、有黏性分泌物。
消化道過敏:消化道過敏則會出現腹痛、嘔吐、排便異常等癥狀。
嚴重過敏情況下,還可能出現皮膚潮紅、窒息、血壓降低、視物不清、暈厥、喪失意識等全身過敏反應。
根據接觸過敏原的不同途徑,通常將其分為4類:
◆ 吸入性過敏原,包括花粉、塵螨、霉菌、寵物皮屑等。
◆ 食入性過敏原,如牛奶、雞蛋、谷物、牛羊肉、海鮮、堅果等。
◆ 接觸性過敏原,包括各類化妝品、染發(fā)劑、有機溶劑等。
◆ 藥物過敏原,可通過食入、吸入、接觸或注射使人致敏并發(fā)生過敏反應。
皮膚過敏后應規(guī)避過敏原,可采用外用藥物、口服藥物等方式緩解。
1.規(guī)避過敏原:皮膚過敏后應積極尋找過敏的原因,并進行規(guī)避。同時避免熱水燙洗皮膚、過度搔抓等加重皮膚屏障損壞。
2.外用藥物:局部可涂抹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復方地塞米松軟膏、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等,起到調節(jié)免疫、抗炎、止癢的作用。
3.口服藥物:皮膚過敏后可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口服藥物治療,常用有抗組胺類藥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阿司咪唑等。
出現皮膚過敏時,應及時就診于醫(yī)院。
皮膚過敏應該注意什么事項:
皮膚過敏應該注意脫離過敏原、保持皮膚衛(wèi)生、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
1.脫離過敏原:避免再次接觸引起皮膚過敏的物質,去除誘發(fā)因素。
2.保持皮膚衛(wèi)生:應該保持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滋潤,避免撓抓、避免熱水燙洗,避免日光強烈暴曬。
3.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不要使用刺激性較強的化妝品、護膚品,不要接觸洗衣粉、洗潔精、橡膠,塑料,油漆等產品。
4.飲食清淡為主:飲食方面注意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粗糧,避免服用海鮮、牛奶、牛肉、羊肉等食材,不要吃辛辣、油膩、過酸、過涼、過辣的食物。
5.避免濫用藥物:如需用藥,避免自己濫用抗生素以及激素類藥物,應該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6.不宜家養(yǎng)寵物貓、狗等寵物的皮脂腺、淚腺和唾液腺都會分泌一種過敏原,這種過敏原常會粘附在一些較小的碎屑或塵土上,飄浮到空氣中,與人體直接接觸,誘發(fā)過敏反應,某中醫(yī)藥大學曾報道了一篇關于寵物誘發(fā)過敏性哮喘的實例,因此,為了防治誘發(fā)過敏性疾病,不宜養(yǎng)貓、狗等寵物。
7.保持潔凈的居室環(huán)境應保持室內清潔、通風,并經常洗曬被褥和床單,不使用毛毯及絲質床單。室內裝修后不宜立即搬進居住。若要使用風扇或空調,需提前進行清洗。
8.適量鍛煉,調節(jié)情志堅持鍛煉,提高機體免疫力,可有效改善過敏體質,提倡進行一些緩和的有氧運動,比如:慢跑,練瑜伽等,對于過敏性哮喘的患者切忌進行高強度,運動量大的鍛煉,盡量在室內進行體育鍛煉。
供稿:感染性疾病科 王愛珍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上一篇: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臨床醫(yī)學院)學生黨總支扎實開展“習近平總書 2023/7/10
- 下一篇:醫(yī)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