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積食了怎么辦?各位家長看過來

      2019/10/9 11:32:55      點擊:

      積食是中醫(yī)的一個病癥,關(guān)于小兒積食,已成為眾多媽媽群里最熱議的一個話題,每天都有無數(shù)媽媽探索以下問題:孩子積食了怎么辦?孩子老積食怎么辦?孩子一直積食怎么辦?……今天,和大家聊聊小兒積食那點事,如何用運動推拿方法改善小兒積食。

      積食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打亂脾胃氣機的升降,或影響脾胃的受納運化,無論是外來因素還是內(nèi)在因素,都可能導致孩子出現(xiàn)積食。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喂養(yǎng)不當,以及脾胃系統(tǒng)的各種疾病。初步判斷積食,可通過觀察孩子的舌苔、口氣、大便情況。有積食的孩子,往往舌苔比較厚膩、口氣臭、大便偏稀爛或干結(jié),常伴隨食物殘渣。積食有虛、實之分,想要有效解決孩子的積食問題,首先要先分清類別,才能對證干預(yù)。

      積食有實證與虛證之分

      實證積食:多是一過性的,也就是短期的,與近期的飲食不當,或情緒調(diào)節(jié)不暢等相關(guān)。

      過食肥甘厚膩、不好消化的食物

      如果孩子吃了過多肥甘、油膩,不好消化的食物,超過了脾胃的運化功能,過剩的食物就會停留積聚在胃腸,損傷脾胃的功能。

      此時,孩子常表現(xiàn)為肚子痛,不讓按肚子,便秘,或者拉黃色稀大便,味道很臭,還夾雜著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殘渣。這些,都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脾胃濕熱引起的。

      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

      脾胃喜歡溫暖,不喜歡寒涼,如果孩子在天氣熱的時候,吃了過多生冷、寒涼的食物,這些冷食物進肚,一下子就會把脾胃“凍住了”,影響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水濕和“吃進來”的寒邪相互交雜,進一步損傷脾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寒濕困脾”。脾胃被凍住后,運化受納、消化吸收功能都會受影響,此時進食,便很容易因為脾胃受損而導致積食。這樣的孩子通常表現(xiàn)為突然胃口變差、腹瀉、大便清冷、稀爛、腹痛明顯,捂著肚子不舒服。

      虛證積食:虛證積食的病程相對較長,是脾胃長期受損,或其他臟腑久病累及脾胃功能受損所引起的。虛證的積食,最常見的表現(xiàn),是孩子即使已經(jīng)嚴格控制進食量,或飲食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很簡單,但還是很容易就引起積食,同時,還伴隨著大便不正常,長期大便軟爛不成形。

      應(yīng)對積食最好的辦法

      預(yù)防

      除了從日常飲食進行把控外,特別建議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小兒推拿保健手法,對孩子脾胃的養(yǎng)護效果非常好,而且操作起來也特別簡單。

      飲食方面

      應(yīng)完善孩子的飲食結(jié)構(gòu),科學喂養(yǎng),以高營養(yǎng)、清淡飲食為主,可以少食多餐,注意控制每一餐的進食量,盡量避免突然改變孩子的飲食結(jié)構(gòu)。

      小兒推拿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小兒推拿是在不增加脾胃負擔的情況下幫助孩子加強脾胃功能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方法。小兒脾常不足,健脾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孩子平時健健康康的,也應(yīng)該多給孩子補補脾。

      小兒推拿方法

      基本原則|只推左手

      小兒推拿只推孩子的左手,剛開始手法以輕柔為主,不要追求效果,用太重的手法,讓孩子疼痛或害怕,一開始要讓孩子能適應(yīng)推拿。

      推拿頻率基礎(chǔ)保。嚎擅刻焱颇靡淮蜗到y(tǒng)調(diào)理:每周一至二次疾病狀態(tài):每天2-3次都可以

      1.清胃經(jīng)位置

      大拇指橈側(cè)面,腕橫紋到指尖,脾和胃連起來清。向外清。作用:清胃熱、瀉胃火、導積滯、降逆止嘔。

       

      2.清大腸經(jīng)

      位置:食指橈側(cè)邊緣,自指尖至虎口一直線(從虎口到指尖向外為清)作用: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

       

      3.揉板門

      位置:位于手掌大魚際中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多用于防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

       

      4.順運內(nèi)八卦

      位置:內(nèi)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之中指橫紋內(nèi)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作畫圈狀。作用:寬胸利膈、理氣化痰、行滯消食。

       

      5.掐揉四橫縫(四橫紋是常用的消積穴位之一,也是民間挑疳的部位之一)

      位置:用大拇指的指甲逐個掐揉寶寶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手指第一指關(guān)節(jié)處的四橫紋。作用:消食導滯,消除積食。

       

      6. 下推七節(jié)骨

      位置:七節(jié)骨位于背部正中線第4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線。作用:泄熱通便,多用于便秘、脫肛等癥。

       

      7.分腹陰陽

      位置:腹陰陽即兩肋弓下緣(也可以說是自中脘到臍)。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煩躁不安、夜啼等癥。

       

      8.摩腹

      位置:肚臍周圍,順時針慢慢按摩。作用:消食,理氣,通腸道。

       

      9.捏脊

      位置:由尾骨到大椎,從下向上捏脊。作用:強身健體,健脾益氣。

       

      10.揉足三里【健脾】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c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cè)前緣一橫中指。作用:健脾和胃、調(diào)中理氣、止瀉通便,多用于防治腹脹、便秘、吐瀉等病癥。

       

      日常我們預(yù)防小兒積食還需要提醒各位家長,一定要合理膳食,避免小兒暴飲暴食。

       

      供稿:康復(fù)醫(yī)學科    劉蓮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一本色综合网久久,激情五月天AV电影,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55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游戏赚网 超碰caopor国产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