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水和胸腔積液是一回事嗎
常常聽到有人說身上長胸水了,那大家是不是難道平時沒有胸水嗎?B超報告上寫著胸腔積液的字眼,它和胸水是一個概念嗎?今天就和大家談談胸水和胸腔積液那些事。
胸腔積液簡稱“胸水”,它們都指的是各種原因導致胸膜腔內出現(xiàn)的不該有的液體。胸膜腔是由貼在肺表面的臟層胸膜與貼在胸壁內側的壁層胸膜圍成的一個封閉腔隙。就像齒輪間需要潤滑油潤滑,這兩層胸膜之間也需要少量漿液進行潤滑,正常人胸膜腔內有3-15毫升液體。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正常胸水不是死水,一般人體胸膜內每天有500-1000毫升的液體動態(tài)形成與吸收。健康人的胸膜腔為負壓,胸液中含蛋白質,具有膠體滲透壓。胸腔積液的形成與吸收與胸膜毛細血管中滲透壓、靜水壓有密切關系。如果正常的生理機制被病理因素破壞打破了“形成與吸收”的動態(tài)平衡,就會導致胸膜腔內液體形成過快或吸收過緩,產生胸腔積液。
那具體會有哪些疾病導致胸腔積液的產生呢?
1.感染。肺部感染、支氣管擴張等可向胸膜蔓延引起胸腔積液,甚至發(fā)展為膿胸,胸水多渾濁黏稠、不透明。
2.腫瘤。胸膜轉移瘤、惡性間皮瘤會導致胸腔積液的產生,且多為血性胸腔積液。
3.心衰、縮窄性心包炎等會導致毛細血管壓力增高,營養(yǎng)不良、肝硬化、腎病綜合征、腎炎等會產生低蛋白血癥,導致毛細血管膠體滲透壓降低。上述機制均可導致胸腔積液產生,積液多呈清亮、透明樣。
4.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自體免疫性疾病。
5.外傷或醫(yī)源性胸腔積液,如外傷導致的血胸,胸導管損傷引起乳糜胸(牛奶樣胸水)等。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要問了,自己怎么能知道是否長胸水了,需要做哪些檢查呢?胸腔積液患者通常會有咳嗽,胸痛,發(fā)熱等表現(xiàn)。針對這些情況,醫(yī)生會首先進行胸部X線,CT等檢查,如果發(fā)現(xiàn)存在胸腔積液,下一步會做胸水超聲檢查,然后進行胸水穿刺或者胸腔閉式引流并對胸水進行常規(guī)檢查,查明病因。如果通過以上檢查仍無法查明病因,會進一步通過內科胸腔鏡做胸膜活檢,胸腔鏡開胸探查等操作。此時需要再做一些與手術相關的檢查,如血常規(guī),凝血常規(guī),傳染疾病系列(艾滋病,梅毒,乙肝等),心電圖,肺功能。傳統(tǒng)的診療策略是行胸腔穿刺或胸腔閉式引流,而隨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胸腔鏡在胸腔積液的診療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然,無論什么疾病,都要盡快得到治療,胸腔積液患者也是如此。單純的“抽積液”,只能在短期內緩解積液導致的胸悶等癥狀,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所以,根據(jù)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檢查等綜合分析,明確病因后進行治療最為重要。對于結核性胸腔積液,應給予足夠療程的抗結核治療;對于肺部感染或膿胸,應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腫瘤患者則需針對原發(fā)腫瘤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的胸水需給予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心衰、低蛋白血癥等導致的漏出液,需根據(jù)原發(fā)病給予強心、利尿、補充蛋白等治療。在全身治療的基礎上,應對胸腔積液進行引流。一般來說,如果原發(fā)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少量的胸腔積液(300毫升以下)是可以自行吸收的,并不需要完全將其“抽凈”。因為對大多數(shù)有胸水的患者來說,抽吸胸水不是根治性療法,僅僅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根治病因,很多人的胸水抽了之后還會再長。這也是許多患者反復抽胸水的原因。人體內水分包括血液,細胞內液,組織間液等,其總量是一定的,如果水分都到胸膜腔內成了胸水,其他部分的水分就會減少。若一次的放水量太大,其他部分的水分會很快又進入胸膜腔,同時血液等水分減少,容易出現(xiàn)復張性肺水腫,休克等更嚴重的情況。大家一定要相信人類的自我修復功能是很強大的!
胸腔閉式引流是臨床上常見的處理手段,將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內,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胸腔內的液體,使得肺組織重新張開而恢復功能。這樣的場景在醫(yī)院很多病房是較常見的,腫瘤病房還可見往胸腔里面投藥的,會叮囑患者在床上不停打滾以使硬化劑、化療藥、生物反應調節(jié)劑和鏈激酶等等到達胸腔的每個角落,是不是很有特色的治療手段呢?
供稿:腫內一 李耀麗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 上一篇:胸水和胸腔積液是一回事嗎 2020/7/15
- 下一篇:醫(yī)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