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法
中藥治療疾病,常加工制成一定劑型以供應(yīng)用,湯劑是我國應(yīng)用最廣泛的一種藥物劑型,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由于其能隨臨床需要加減藥物,具有易吸收、發(fā)揮療效迅速、副作用小、靈活性強等特點,一直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的主要手段,其中湯劑的療效與其煎煮質(zhì)量密切相關(guān)。李時珍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制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鼻宕祆`胎也曾說:“藥物雖精,而煎法失度,藥必?zé)o效。”由此可見中藥煎煮也十分重要。
中藥飲片煎煮法
1、煎煮器皿
以陶瓷砂鍋、瓦鍋為好;搪瓷類、玻璃器皿、不銹鋼類次之。鐵、錫、銅、鋁等金屬器皿不宜使用。
2、煎前浸泡
煎前浸泡藥材,有利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一般先將藥材浸泡30分鐘左右,水量以高出藥面約2-3cm為度。
3、火候及時間
先用武火(大火)將水燒開,再改文火(小火)煎大概20分鐘,感冒藥和其他揮發(fā)性強的藥小火煎時間可以縮短至15分鐘,補藥或難煎藥小火煎時間可以延長至30-40分鐘。特殊中藥則需按醫(yī)囑煎煮。
4、煎煮次數(shù)
中藥湯劑要復(fù)渣,古人云:“一煎取其性,二煎取其味”,一般湯劑都要煎煮2-3次。通常連續(xù)煎煮2次,藥汁混勻后再分成2份,分2次服用。
5、服藥的方法
湯劑一般是一天1劑,即將兩次或三次煎煮的藥液合并,分2~3次溫服;但對急癥重證,可一次性服用(頓服)以使藥力集中,也可一天數(shù)次服用、或煎湯代茶多次服用,以使藥力持續(xù),甚至一天可連服兩劑以加強療效。對于服湯藥后出現(xiàn)惡心嘔吐者,可在藥液中加入少量姜汁,或用鮮生姜擦舌,或嚼少許陳皮,然后再服湯藥,或采用冷服,小量而多次飲用的方法。對于昏迷病人,吞咽困難者,也可用鼻飼法給藥。
6、服藥的時間
至于飯前還是飯后服則主要決定于病變部位和性質(zhì)。一般來講,病在胸膈以上的(心、肺),如眩暈、頭痛、目疾、咽痛等應(yīng)在飯后服用;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腎等疾患,則要飯前服用;某些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要在飯后服用;滋補藥要空腹服用;治瘧疾的藥要在瘧疾發(fā)作前的兩小時左右服用;安神催眠藥應(yīng)在睡前服用;急性病、嘔吐、驚厥及咽喉病須煎湯代茶飲者,均可不定時服用。特殊方劑應(yīng)遵醫(yī)囑。
供稿:中醫(yī)科 田玉梅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上一篇:初仲夏——霎微雨灑青唐 2022/5/25
- 下一篇:醫(yī)院公告 201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