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開展血清蛋白電泳與藥物濃度監(jiān)測助力臨床診斷治療

      2021/7/28 9:42:44      點擊:

      血清蛋白電泳(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SPE),即用電泳方法測定血清中各類蛋白占總蛋白的百分比。蛋白電泳可將血清蛋白分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五個區(qū)帶,每個區(qū)帶含有一種或多種蛋白成分,各區(qū)帶的變化與疾病間有密切關系。對于肝、腎疾病、多發(fā)性骨髓瘤和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等具有診斷意義。

       

      1.急性及輕癥肝炎時電泳結果多無異常。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細胞肝癌(常合并肝硬化)時,白蛋白降低,α1、α2、β球蛋白也有減少傾向;γ球蛋白增加,典型者β和γ區(qū)帶融合,出現(xiàn)β-γ橋,在慢性活動性肝炎和失代償?shù)母斡不黾佑葹轱@著。

      2.M蛋白血癥,如骨髓瘤、原發(fā)性巨球蛋白血癥等,白蛋白濃度降低,單克隆γ球蛋白明顯升高,亦有β球蛋白升高,偶有α球蛋白升高。大部分病人在γ區(qū)帶、β區(qū)帶或與γ區(qū)帶之間可見結構均一、基底窄、峰高尖的M蛋白。

      3.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白蛋白降低,由于血脂增高,可致α2及β球蛋白(是脂蛋白的主要成分)增高,γ球蛋白不變或相對降低。

      4.結締組織病,伴有多克隆γ球蛋白增高,先天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γ球蛋白降低,蛋白丟失性腸病表現(xiàn)為白蛋白及γ球蛋白降低,a2球蛋白則增高。

      5.自身免疫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患者,白蛋白下降及γ球蛋白升高。

      4.炎癥、感染:在急性感染的發(fā)病初期,可見α1或α2球蛋白增加;慢性炎癥或感染后期,見γ球蛋白增加。低γ球蛋白血癥或無γ球蛋白血癥:血清γ球蛋白極度下降或缺乏。

           

      當患者出現(xiàn)以下癥狀時均可進行血清蛋白電泳檢測:

      1.懷疑有多發(fā)性骨髓瘤;

      2.不明的外周神經(jīng)病(糖尿病、毒素照射、化療除外)

      3.根據(jù)其它實驗室的數(shù)據(jù),需要做蛋白電泳

      3.1總蛋白異;虬椎鞍桩惓;

      3.2尿蛋白升高;

      3.3由于惡變而引起的血鈣過多(如臨床相關的癥狀為失重,疲勞,骨痛,異常出血);

      3.4 WBC、RBC升高;

      4.炎癥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腎病、肝病、蛋白質丟失的相關疾病。

       

      血清蛋白電泳的標本采用靜脈采血,生化管采集,要求患者檢查前一天,白天清淡飲食,忌煙酒。晚上10點以后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采血并立即送檢。采集的標本應新鮮,不溶血,溶血標本中的血紅蛋白在電泳圖譜上的位置與γ球蛋白相近,會導致γ球蛋白偏高。

      血清蛋白電泳的廣泛臨床應用,對于臨床疾病中出現(xiàn)的蛋白質紊亂有著一定的輔助診斷作用,用于初篩,對疾病進行最初的評估,可避免漏診。臨床上可通過血清蛋白電泳的特征性圖譜對某些疾病進行分類,評估疾病的進程和活動狀況,評價治療方案是否有效。

      藥物濃度監(jiān)測:藥物濃度監(jiān)測(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近20多年來形成的一門新的醫(yī)學分支,是臨床藥理學與藥物濃度測定技術緊密結合的結果。通過各種現(xiàn)代測試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樣品(包括血、尿、唾液等)中藥物及代謝產(chǎn)物濃度,探索血藥濃度安全范圍,并應用各種藥物動力學方法計算最佳劑量及給藥間隔時間等,實現(xiàn)給藥方案個體化,從而使用藥安全、有效和經(jīng)濟。藥物濃度監(jiān)測通常用于治療窗窄、毒性強、服藥周期長、服藥后個體差異大的藥物。

       

      藥物濃度監(jiān)測的臨床實踐已充分肯定了其對于藥物治療的指導與評價作用,以及提高合理用藥水平所起的作用。例如,通過TDM和個體化給藥方案,使癲癇發(fā)作的控制率從47%提高到74%。目前在美、英、加拿大等醫(yī)療先進國家,TDM已成為一項日常醫(yī)療工作。為適應臨床藥物治療的需要,檢驗科生化組已開展的治療藥物監(jiān)測項目包括:地高辛、茶堿、丙戊酸、卡馬西平、洋地黃毒苷、萬古霉素。采集患者靜脈血樣進行測定,關于采血時間應注意,通常測定穩(wěn)態(tài)濃度,在血藥濃度達穩(wěn)態(tài)后,任何一次晨起給藥時間前抽血以考察與目標濃度的符合程度。

      盡管分析技術發(fā)展很快,但并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需要監(jiān)測血藥濃度。如血藥濃度和療效相關性不好的藥物、安全范圍寬的藥物、以及療效顯而易見的藥物。只有符合下列條件的藥物才需要進行TDM。

      1.血藥濃度與藥效關系密切的藥物;

      2.治療指數(shù)低、毒性反應強的藥物(地高辛、茶堿、抗心律失常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抗癲癇藥、甲氨蝶呤、鋰鹽等);

      3.有效治療濃度范圍已經(jīng)確定的藥物;

      4.具有非線性動力學特性的藥物。這些藥物在用到某一劑量時,體內藥物代謝酶或轉運載體發(fā)生了飽和,出現(xiàn)了一級和零級動力學的混合過程,此時劑量稍有增加,血藥濃度便急驟上升,而產(chǎn)生中毒癥狀,此類藥物如苯妥英、普奈洛爾等;

      5.藥物的毒性反應與疾病的癥狀難以區(qū)分時,是因為給藥劑量不足,還是因為過量中毒,如地高辛等;

      6.用于防治一些慢性疾病發(fā)作的藥物(如茶堿、抗癲癇藥、抗心率失常藥),不容易很快判斷療效,通過測定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可適當調整劑量;

      7.患有心、肝、腎和胃腸道等臟器疾患,可明顯影響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體內過程時,血藥濃度變動大,需要進行監(jiān)測;

      8.在個別情況下確定病人是否按醫(yī)囑服藥;

      9.合并用藥,由于藥物相互作用而引起藥物吸收、分布或代謝的改變,通過血藥濃度的監(jiān)測可以有效地做出校正;

      10.在常用劑量下無治療反應,需查找原因的患者;

      11.特殊人群,如新生兒、孕婦、老人等患者。

      藥物濃度監(jiān)測的開展改變了按常規(guī)劑量用藥的傳統(tǒng)做法?梢岳醚帩舛葋碚{整給藥劑量,達到提高療效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目的,使醫(yī)生在用藥時能夠“心中有數(shù)”,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用藥(包括加量、減量、換藥、停藥等)的盲目性。最終目的是設法使藥物在患者中發(fā)揮最佳療效,而不良反應最小。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和其他實驗室結果一樣。必須結合臨床,綜合考慮,單純依據(jù)報告是錯誤的。

       

      供稿:檢驗科生化組    熊雅倩/侯婷婷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一本色综合网久久,激情五月天AV电影,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55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游戏赚网 超碰caopor国产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