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教你選擇食物—辨陰陽,知“四氣、五味”
從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出發(fā)認識食物首先要辨別陰陽,即辨別食物屬陰性還是屬陽性。中醫(yī)認識食物時從“象”出發(fā),從食物的外形與味道,食物進入人體產(chǎn)生的寒、熱、溫、涼作用,向上、向外、向下、向內作用的方向,以及食物生長的地點、氣候、季節(jié)的不同,判斷食物的陰陽屬性。
中國古代醫(yī)學的前輩們對食物的最初認識,是從自身的五官和身體出發(fā)的。他們充分應用自身活體的感覺器官來認識食物,如用眼觀察自然食物的外形和色澤,用舌品嘗食物的味道,用鼻嗅食物的氣味,甚至將最早發(fā)現(xiàn)的食物吞進肚中,體驗原始食物對人體的反應。
中醫(yī)這一認識自然物的基本方法一直延續(xù)后世,無論是藥物還是食物,首先要辨別其氣味。所謂氣味,是自然物的“四氣”、“五味”!八臍狻币卜Q四性,即寒、熱、溫、涼,其實還有平性食物,應該稱溫、涼、寒、熱、平五種性質才正確。寒和涼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熱的夏季可選用菊花茶,綠豆湯,西瓜湯,荷葉粥等,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熱和溫的食物具有溫中祛寒的作用,此類食物包括高粱、南瓜、姜、蔥、蒜、洋蔥、韭菜以及狗肉、羊肉等等,這些食物能祛寒助陽,健脾和胃等等。除“四性”食物外,還有性質平和的“平性”食物,如豌豆、四季豆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性味不同,對人體的作用有明顯區(qū)別。一般說: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腎。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腎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人的日常飲食由于季節(jié)、性別、年齡、工作特性、機體個別差異而不斷變化。比如,如果您居住在熱帶氣候區(qū),那么在炎熱夏季的時候,要盡可能選擇偏于陰性食物;北方居民在寒冷的冬季則要選擇偏于陽性食物。
供稿:中醫(yī)科 段凌燕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上一篇:器官捐獻與移植系列科普(一)——器官捐獻,讓愛永續(xù) 2024/5/9
- 下一篇:醫(yī)院公告 2014/7/18